成都拼团购房195群(238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81人申请入群

中国十个城市的小委屈

发布时间: 2019-06-14 16:08:36

来源: 地产八卦女

分类: 本地楼市

4882次浏览


  苏州的委屈:有实力没TITLE(头衔)

  有头衔是很重要的。例如美剧里的“龙妈”丹妮莉丝·坦格利安的著名开场白:风暴降生丹妮莉丝,铁王座唯一正统继承人,安达尔人和先民的女王,七大王国守护,草海的卡丽熙,弥林女王,龙之母,不焚者,奴隶解放者......让北境穷小子雪诺目瞪口呆,在气势上先声夺人,最后还是由戴佛斯解围说:“这是琼恩雪诺。他是北境之王。”

  而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,城市的TITLE,或者说“城市级别”,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。一方面,有一个TITLE,有利于更好的资源获得和更多的政策调配;另一方面,比别的城市上一个级别,无论是吸引外部投资,还是自主规划,主动权都多了不少。

  由此,从这方面看,苏州无疑是最委屈的。目前全国有15个副省级城市,从城市规模、经济实力、乃至城建和城市影响力,苏州都从未屈居人下。然而,时乖运蹇,苏州成了唯一一个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十的地级市。

  苏州很多单位大厦的门都开在侧面,不像北上广那样把门开在前面,因此人口流动堵点很分散,即使是学校、医院、居民小区这样的公众区域,也都在侧面,再加上苏州道路统一习惯于右转,宁愿多绕个圈也不左转,也大大缓解了拥堵节省了出行时间,使得苏州核心区的主干道,像是美国新加坡那样的高速公路一样。图为苏州工业园区绿化带。

  如果说,地级市就地级市吧,默默把经济搞上去,不也很好吗?但是,没有头衔,真的很难办事,一个最典型的案例,便是苏州机场的落地。

  按理说,苏州作为一个超级城市,应该有机场,苏州民间也呼吁了几十年。然而,苏州临近的上海有虹桥,如果建机场可能会分流上海的客物流,苏州因为自身发展粘了不少上海的光,因此也不敢公开和上海叫板;顶头上司现在重点打造南京,提出了所谓的“南京首位度”的概念,南京现在全省排名第二,如何再提升首位度?只能超越苏州。这也就使得,原本就带有江南女子风情的苏州,开始羞羞答答的委屈起来。

  徐州的委屈:等理想照进现实

  徐州是一个不惹人注意的大城市。然而在历史上,徐州是有名的四战之地。例如淮海战役,就主要围绕徐州、蚌埠展开。历史上的楚霸王,就以古徐州(彭城)为都城,与来自徐州周边丰沛地区的刘邦、萧何、曹参打了很多仗,因此徐州又有“千年龙飞地、一代帝王乡”之誉。

  徐州的地理位置,人称“南国锁钥、北国门户”,其东近黄海,西连中原,北倚泰山和沂蒙山系,南顾江淮平原。

  徐州也是个很有实力的城市。在整个苏北,徐州是人口最多、物阜最盛的城市,依托陇海线、津浦线的开通,徐州重新夺回因大运河改道而失去的交通枢纽地位。煤炭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,使得徐州发展起一套重工业产业体系,奠定了经济上在黄淮地区一枝独秀的地位。目前,徐州基本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城市到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变。2018年,徐州市GDP为6882亿元,排在江苏第6位。

  而实力的回升,使得徐州开始规划起“淮海经济区”的理想蓝图。

  徐州作为淮海地区中心城市,其中既蕴含着希望,也承载着压力。

  然而淮海经济区的提法已经将近30年了,很难说徐州已经很好地实现了这个理想。为什么呢?原因有以下3点:

  (1)徐州实力在淮海地区属于翘楚,然而却远非一骑绝尘。2018年,徐州市GDP为6882亿元,同期鲁南的济宁GDP为4930亿元,临沂市GDP为4717亿元。徐州的优势相对周边城市其实并不算大,更何况大家都是地级市,在省际竞争中,徐州的这点经济优势进一步被削弱。

  (2)徐州的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纵深非常特殊,她位于黄淮平原的地理中心,但却为同时处于四省边缘之地,过强的行政壁垒将徐州的纵深腹地分割得支离破碎,使得徐州空有地理中心地位、而无经济中心地位。同时,国家政策对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也远没有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那样重视,使得“淮海经济区”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不可能有实质上的实施可行性。

  (3)徐州仅为地级市,自身级别过低,也限制了徐州作用的发挥。自淮海经济区提出来以后,江苏提出以徐州为中心建立徐州、连云港为核心的东陇海产业带,以期将徐州经济力量引向沿海(江苏重点发展沿海和苏南,苏北山区是很少考虑的);山东相对提出以日照、临沂、枣庄、济宁、菏泽五市组成“鲁南城市带”,以撇开徐州影响;安徽安徽的重点是合肥和皖江沿线;河南的重点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,因此也不可能花大力气支持淮海经济区。

  由此,徐州本身不高的政治地位、分裂的地缘格局,以及不稳定的经济发展纵深,决定了徐州“淮海经济区”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。

  徐州的委屈,也恰如楚霸王“非战之罪也”的哀叹。

  宁波的委屈:与魔都的前世渊源

  跟徐州一样,宁波也是一个并不惹人注意的城市。它很低调,在我没去过宁波之前,我还以为宁波是一座二三线城市。后来很多粉丝怒不可遏,说我小看宁波了,我这才察觉到宁波的强大。

  先来了解一下宁波。宁波简称甬,跟徐州相比它是副省级市、计划单列市,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,有制订地方性法规权限,中国大陆综合竞争力前15强城市,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,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。在古代,它是中国的贸易中心,比肩现在的上海;在现代,它有很多知名品牌,比如方太、雅戈尔、波导等等。

  而正因为宁波在古代的地位等同于如今的上海,加之上海在民国以前是由浙江宁波帮塑造的,所以随着上海与苏州日渐密切,与宁波反倒越来越疏远,这种由历史渊源带来的差距令人无比委屈。

  上海有句老话叫做“无宁不成市”,说的就是严信厚、叶澄衷、虞洽卿、周宗良等一批宁波人(在1920年,上海公共租界共有华人68万,而其中宁波人竟占40万人之多。以上海作为一个最大的集散地,宁波人,宁波帮,这群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人们,这一传统儒学教化之下的新兴商帮,带着商人的精明开阖却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,完成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型,真正在中国的近代经济舞台中脱颖而出)。

  而如今,在刚颁布的国务院对长三角城市的规划中,明确将上海作为领头羊,将杭州、苏州、合肥、南京作为一个层次,而无情地将宁波划到下一个层次。

  虽然宁波的经济仍然发达,但宁波人身上那股“勇闯上海滩、打造新天地”的劲头,却已经开始淡化了。而宁波,也就此成了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,最低调的那个城市。

  长沙的委屈:与武汉的兄弟竞争

  长沙是我老家的省会,我在长沙也呆了很多年。还记得今年年初的时候,长沙市府工作报告提出“突出省会担当”。

  强省会时代做大做强长沙,使长沙成为真正的湖湘中心,这本无可厚非。然而,2016年-2018年的时候,长沙提出的却是“创建国家中心城市”。

  仅仅几年之隔,长沙就放弃了“创建国家中心城市”的雄心壮志,这不得不令人遗憾!

  那么,为什么拥有万亿GDP的长沙,会这般主动放弃?因为它还有个大兄弟武汉,有个小兄弟南昌。

  凭心而论,在长江中游经济带的3个城市里,武汉跨长江,居中辐射长沙、南昌,而长沙、南昌扼守的则是长江支流,在地理形态上,长沙便已经输了武汉一筹。

  而更令人尴尬的是,长沙头顶是武汉三镇,脚下还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。星子曾经写过一篇《支离破碎的一线“效应”》,说的就是长沙的影响力被珠三角分流得太厉害。

  相比武汉,长沙勉强算是守住基本盘,但湘南区域,被广西(桂林)和广东(广州、深圳)分流太厉害,北部又被武汉打压,位置相对尴尬。说实话,我也觉得长沙很多人才没留住,去了广州和深圳,形成事实上的湖南帮。

  离东部太远,离武汉太近,对于长沙而言,一带一部不仅是发展的优势,也是地理位置的尴尬现状。

  放弃创建国家中心城市,或许是长沙选择与武汉错位发展避免竞争的无奈之举吧。

  东莞的委屈:往事不堪回首

  提起东莞,很多有社会经历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相视一笑。2014年,一场扫黄风暴,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。

  说实话,东莞之所以色情业发达,与邻近开放的深圳口岸有着莫大关系。在90年代,不少台商港商来珠三角投资建厂,深圳虽然是黄金地段,位置毕竟有限,于是大后方东莞成了最主要的工厂基地,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务工人群也汇集于此。“同是背井离乡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,东莞“性都”的名声也就起来了。

  也正因为如此,东莞的酒店业极其发达,在2014年前,东莞号称是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城市。

  然而,在这种灯红酒绿的“服务经济”之下,东莞的经济其实是衰退的:扫黄以前,东莞2007-2012年,GDP的排名由全国16掉到22位,增速有几年甚至是负数。同时,因为这种社会风气和城市文化的原因,东莞想茁壮成长,突围成为广州、深圳、东莞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是不可能了,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了。

  从这方面说,东莞扫黄,其实是刮骨疗毒。只有彻底抽离东莞虚浮的“服务经济”,重回真正让东莞立足珠三角的制造业,才是这个城市的正路。

  扫黄之后,东莞经济回升,每年保持了百分之八的增速,和发展迅速的惠州相仿,2017年东莞经济超过烟台、沈阳、大连,回到全国第18名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,远高于广州、深圳、苏州、佛山和无锡等主要城市,排名全国第一。

  而东莞的经济转型,也不单单是经济数字上的改变,还有着创新上的突破。据东莞市科技局统计,仅仅2016年,东莞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发明专利申请量,数量都排在全国前列。华为、OPPO 、vivo等科技公司兴起,曾经以制造业为核心的“血汗东莞”正在朝着全面物联网、高智能时代推进。

  然而,尽管东莞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,但囿于之前的发展错误,东莞一直徘徊在一个高成就却低表扬的尴尬境地。它用0.6%的常住人口,创造了全国0.9%的GDP,贡献了全国1.5%的税收,解决了全国0.8%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,创造了全国4.7%的外汇收入,储蓄了全国0.8%的住户存款,却鲜少得到真正的城市赞誉。

  如今,东莞更加倾向于作为深圳的后备城市,毕竟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,具有基础条件好,底子足的优势,承接深圳的创新和资金溢出,成为像苏州之于上海那样的“双城关系”,东莞仍然前程似锦。

  只是,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回望过去,东莞,往事不堪回首。


责任编辑: zhongdg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